据报道,以色列与伊朗之间的冲突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。在这场冲突中,俄罗斯的态度备受瞩目。当地时间6月18日,也就是伊以冲突爆发5天后,俄罗斯总统普京打破沉默,承认了一个关键事实——伊朗没有向俄罗斯提出军援要求,并且披露了此前俄伊军事合作的细节:俄方曾提议和伊朗联合研制防空系统51配资,却遭到伊朗的冷遇。这一表态,犹如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,引发了外界对俄伊关系及此次冲突走向的诸多猜测。
回顾本轮伊以冲突,从一开始就呈现出激烈的态势。以色列凭借其先进的军事技术和情报优势,迅速夺取了伊朗的制空权,这让许多人感到意外。毕竟,从冲突潜力来看,伊朗拥有兵员充足、土地辽阔、资源丰富等诸多优势,本应在持久战中占据上风。然而51配资,现实却是伊朗在冲突初期就陷入了被动局面,防空力量的薄弱使得其难以抵挡以色列的空袭。
伊朗并非不重视防空。多年来,伊朗致力于构建自己的防空体系,拥有美制“霍克”导弹的仿制品、俄制S - 200和S - 300,以及自研的“信仰373”等多种防空武器,试图形成多层防御体系。但无奈的是,这些反导系统普遍老化,且由于来源复杂,不同系统之间无法实现有效联通,难以形成统一高效的防空网。再加上以色列情报机构摩萨德对伊朗的深度渗透,在空袭前,摩萨德特工便能针对伊朗防空系统展开精准打击,进一步削弱了伊朗的防空能力。
面对以色列的强势空袭,伊朗并未坐以待毙,而是果断使出了自己的“杀手锏”。伊朗使用“法塔赫 - 1”高超音速导弹,和末段可进行蛇形机动的“泥石”导弹,对以色列境内发动空袭,并且成功命中目标。这些先进导弹的使用,充分展示了伊朗的军事技术实力,也让以色列尝到了苦头。一时间,伊以双方陷入了“只攻不防”、互相换血的残酷局面。从某种程度上来说,这也意味着伊以双方在一定程度上都夺取了对方的制空权51配资,同时又都缺乏有效拦截对方导弹的能力。
在这场冲突中,国际社会的态度至关重要。以埃及为首的21个阿拉伯和伊斯兰国家迅速站了出来,发表联合声明,呼吁尊重他国主权和领土完整,要求冲突双方按照睦邻友好原则,通过和平方式解决争端,并明确提出美伊应重启伊核谈判,以维护地区的持久和平。这一联合声明,代表了国际社会中正义的声音,得到了广泛的支持。中国外长王毅也明确表示“完全支持”这份联合声明,展现了中国在维护国际公平正义、推动地区和平稳定方面的坚定立场。
俄罗斯在此次冲突中的立场较为微妙。普京的表态不仅揭示了伊朗防空能力不足的部分原因,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俄罗斯在伊以冲突中的态度。尽管俄罗斯与伊朗在今年1月17日签署了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条约,但该条约并不包含国防方面的内容。这意味着俄罗斯在伊朗遭受攻击时,并没有军事援助的义务。此外,俄罗斯当前的战略重心仍在俄乌战场,自身面临着巨大的军事和经济压力,难以再分心介入中东事务。同时,俄罗斯也不得不考虑美国的反应,毕竟美国在以色列背后扮演着重要的角色,特朗普政府对以色列的支持态度十分鲜明,且已向中东地区增派军事力量。
尽管如此,俄罗斯也并非对伊朗的困境完全无动于衷。普京表示,俄罗斯与伊朗之间的互信处于很高水平,俄伊关系良好,俄罗斯不会放弃与伊方在布什尔核电站项目上的合作。此外,俄罗斯还积极呼吁各方寻求停止敌对行动的方法并达成协议,确保伊朗包括和平利用核能在内的利益,同时消除以色列对其安全的担忧。俄罗斯也愿意为推动伊以冲突双方对话提供斡旋协助,试图在这场冲突中发挥建设性的调解作用。
当前伊以冲突仍在持续51配资,局势充满了不确定性。伊朗虽然面临诸多困难,但凭借其强大的军工能力和不屈的斗志,依然有能力与以色列进行长期对抗。国际社会的压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对以色列形成了制约。而俄罗斯的态度虽然目前较为谨慎,但作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大国,其未来的行动仍可能对冲突走向产生关键影响。在未来的日子里,各方将如何在这场冲突中权衡利益、展开博弈,世界正拭目以待。希望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,能够尽快实现停火止战,让中东地区重新恢复和平与安宁。
红腾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